近日,TCL科技发布了2021年半年报预告,业绩大幅度增长:上半年预计实现盈利收入730亿元-750亿元,同比增长149%-156%;净利润约为91亿元-95亿元,同比增长751%-789%;归母净利润约为65亿元-69亿元,同比增长438%-471%。
半导体显示方面,大尺寸业务领域TCL华星 t1、t2、t6产线于第二季度并表,大尺寸产品出货面积同比增长约24%;中高端显示器及商显产品快速上量,大尺寸合计实现盈利收入同比增长超130%,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4倍,其中二季度净利润较一季度增长约70%。
中小尺寸业务领域,t3产线拓展高端笔记本、平板及车载等新兴业务,t4柔性AMOLED 产线按计划扩产,柔性折叠屏持续拓展新品牌客户。此外,中尺寸 IT 显示屏、车载、工控等产品生产的 t9 项目正式投建。
在显示业务之外,TCL科技在半导体光伏与半导体业务新赛道上也保持增势。中环股份公告显示,上半年超额完成了“业绩倍增”计划,2021年上半年,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70亿元180亿元,同比增幅96.66%108.23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纯利润是14亿元15.5亿元,同比增幅160.06%187.93%。
此外,TCL科技还披露了半导体业务的最新进展,TCL科技与产业伙伴共同设立TCL微芯科技(广东)有限公司,围绕半导体业务寻找投资布局机会,加速半导体赛道发展。
上半年TCl科技业绩表现亮点纷呈,这是TCL人按照“上坡加油,追赶超越,全球领先”的精神和“9205”战略发展规划要求,坚持“经营提质增效,锻长板补短板,加快全球布局,创新驱动发展”经营策略的结果。
坚持提质增效,方能行稳致远,这句话在TCL华星大尺寸业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它既是华星大尺寸业务熬过行业寒冬的方法,也是其上半年创造14倍利润增长的奥秘所在。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,液晶面板行业就长期处在上升通道。走过面板史上最冷的寒冬,眼下这个春天,TCL华星结结实实地拥抱了一把。但无论处在行业的严冬还是暖春,“提质增效”对TCL华星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。
今年五一,TCL华星t6面板厂产能提升团队荣获了“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”,这个由t6厂各个设备技术科室及生产管理、运营分析骨干员工组成的42人团队,由此进入了公众视野。
t6厂是华星第一条量产的11代线,其产能动态不但为外界高度关注,也在液晶面板行情炙手可热的当下,对TCL华星的整体利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作为面向全球高度竞争的成熟行业,追求极致运营效率是面板业的主旋律,产能提升又是面板厂提升运营效率的头号利器。以TCL华星第一座工厂t1为例,该厂投产已近10年,工作人员至今仍在通过种种方式提升其产能,t1设计产能10万片/月,如今已提高至16万片/月。t6厂2016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,2019年1月量产,当年11月较初始计划提前6个月达到满产产能9万片/月,2020年12月产能达到9.8万片/月。
t6团队在产能提升上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:满产一年内,不但产能持续大步提升,良率也快速达到了老大哥t1、t2同等水平。t6面板厂厂长张才力告诉《TCL动态》,从场地面积看,t6在规划时只能做7万/月的产能计划,“我们通过设计和布局上的优化,一开始就把设计产能提到了8万,再通过设备规格谈判和设备能力挖掘,最终把设计产能锁定在了9万。”9万/月当时已经被认为是t6产能的极限,但满产后,产能提升团队又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优化、新材料导入,把产能稳定到了9.6万/月,最高达到9.8万片。现在,团队又在往更高的目标进发。
从9万到9.6万再到9.8万,小数点后每增加一个数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为华星增添了一笔可观的利润。这些数字不是公司提出的要求,而是团队给自己定的小目标。42位成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,围绕着“谁是第一瓶颈”你追我赶。最艰难的时候,厂长和所有主管自发加夜班,专注现场。在产能提升的过程中,各种创新思维不断涌现,比如彩膜团队就通过系统、设备的联动设计和优化创新,做到了业界领先的切换线效率和稳定性。
因为是全球第一座11代线关键周转备件资源匮乏,仅能依靠原厂提供,交期长、费用高。未解决这个问题,工厂和国内厂商建立了高效协同沟通合作平台,快速测试反馈,及时来更新迭代。综合评估效益及风险后,验证周期缩短至原计划的1/4。2020年t6 完成了主要备件的国产化导入,每月新增上千万元的效益。同时也通过成立自主维修中心,大幅度的提高了自主维修技术能力及占比,在真空泵等备件维修上不断突破技术壁垒,为进一步降本增效撑开了空间。
对TCL华星副总裁、生产制造中心总经理林沛而言,华星工厂的提质增效永远没尽头。“我们的目标就是全球领先。放眼全世界,只要你扪心自问感觉自己好像还没有全球领先,你就要不断去看我们怎么样才能赶上行业标杆;如果在某个细分领域你已经数一数二,就要去想我们怎样去构筑比别的行业伙伴更明显的竞争优势,建立更加坚固的护城河。”
无论是林沛还是生产制造中心的其他小伙伴,都反复提及中心的“十大信条”。“我们每天早上开晨会第一件事就是诵读这十大信条,平时工作中领导以身作则,所有人高浓度地浸泡在组织文化里。”t6厂成盒部部长刘纯说。“十大信条是支撑我们实现Global No.1的基础,管理层首先要高度认同。”林沛说。
“十大信条”的第一条、也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句线年,最让林沛引以为豪的事是在疫情期间,面临t1、t2、t6运营与t7建设的双重挑战,TCL华星人主动担当、一往无前,不仅大幅提前了t7点灯与量产时程,还突破了运营工厂人效提升25%的挑战目标。
林沛认为,一个组织的持续发展,一个团队能持续交付好业绩,绝不是一两个人一两年就能办到的,一定是持续改善的结果。他坚信组织文化的力量:
“你必须高度认同组织的价值观,必须用这个价值观,方方面面去规范和保证组织行为,不断去肯定和奖励那些符合价值观、符合文化的行为。当我们的文化能自上而下一步一步去践行的时候,就是价值观和文化传播的过程。就像70%的人接种了疫苗就能做到群体免疫一样,组织里只要有一半的人能坚定地践行文化,慢慢就会有更多的人、更多的行为朝你要的方向去,形成价值观或者叫信仰的助力。当然也要敢于及时对团队中的不良行为予以制止和惩戒,确保组织和团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。”
尽管日子转好了些,“冬天”里养成的一些好习惯,TCL华星至今还保留着,比如每到夜幕降临,公司总部主办公楼的3部电梯仍停运1部。但有些过去的做法今天却没多少施展空间了,尤其是对原材料的商务降本。
以IC为例,今年全行业都面临IC紧缺,为了抢资源,TCL华星主动给供应商在原基础上提了价;偏光片在涨;化学品也涨,最疯狂的是今年3月巨型货轮“长赐”号搁浅苏伊士运河期间,相关化学品直涨100%;最不可思议的是玻璃,十多年来只有降多降少、从来没涨过价的玻璃,今年也因供应紧张要求提价。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几十亿元的降本收入里,原材料采购降本占了约40%,但如今,主抓供应链的TCL华星高级副总裁杨安明坦承:“在全球供应紧张,原料成本大面积上涨的背景下,今年商务降本的空间很小了。”
贯穿去年一整年、每周六举行的华星核心管理层极致运营分析会,在开完今年初那期后停了整整一个月。最初是为提升t2产线效益的极致运营分析会,为t2及t6、t1挖掘出不少效益空间。但连续开了一年之后,该挖的空间似乎都挖尽了,挖不动的也暂时束手无策了,分析会疲态渐显。下一步的改善空间在哪里?企业内部还有多少利润空间?极致运营分析会停下来后,杨安明组织财务体系开会,讨论从管理和效率上是不是能够找到新的空间。两个多星期后,大尺寸BG首席财务官王斌写了一份报告交给杨安明,他一看就惊了,“当时我们暂时放下了供应商端的成本挖潜,从另一个维度出发,去算公司的理论利润值,不算不知道,一算吓一跳,每个月的理论值比实际数多了三个亿!”所谓“理论利润值”就是假设良率100%,产能100%都用上,做的都是最挣钱、生产效率最高的零缺陷产品,产品线切换无缝衔接(注:产品线在实际切换时必须要暂时停机)的绝对完美状态下的利润金额。
理论利润值?很多从事制造业的人一辈子都没算过这个数。天马行空吗?并不。杨安明马上与公司首席运营官赵军、主管运营的高级副总裁陈盛中、主管制造的副总裁林沛等高管小范围开会,大家都同意:朝着这三个亿的目标开干!
重启的极致运营分析会即以这三个亿为目标,把所有可能的改善机会量化成绝对金额进行跟进和管理。杨安明告诉《TCL动态》,在第一次会上,林沛就主动举手提出良率损失金额改善30%,领了每月2100万元的减损任务,加大马力在产线上查漏补缺,向更极致的运营要效益。
除了紧盯生产的全部过程,产品结构和研发能力也是不能放过的。“我们把全部的产品按盈利能力排出来,赚得少的就把问题打开来分析:利润率低的产品要控制好生产规模;以前用了高规格零件而没让客户补差价的,现在要补回来;竞手如果能用普通零件做出好产品,我们也逼着自己的研发去想办法。”
把更多的TV产品向更高利润率的显示器和商显业务转移是提升TCL华星盈利的重要手段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使用Cu-Cu制程的t2工厂就将更多产能调配来生产高规格的显示器。刚刚收购的苏州t10因是当前全球唯一能量产0.38mm玻璃的工厂,也将加大其拿手的显示器产量。值得一提的是,t10并入华星后,其液晶原料供应商也“入乡随俗”地降了价,这也是t10二季度并表后利润立即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。
两个多月下来,每个月改善已近六千万元。杨安明说,今年的挑战目标是到年底每月改善超两亿。
“一定要假设你的工作中还有很多改善空间,只要这么想,你就一定能找到这个空间。假如你不这么想,感觉自己没有办法进步了,那就真没办法进步了。”李董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过的这句话,此刻作为华星的注脚再恰当不过。作为行业的“效率担当”,TCL华星一直奔跑在提质增效的路上,与其说是对“全球领先”目标的追求,不如说这慢慢的变成了这名12岁“追光少年”的信仰。